沒想到用資訊圖表也能夠拍MTV


剛剛在XXC's Blog看到一部完全由Infographics拍成的MTV,主唱是Röyksopp,上網查了下才知道是挪威的團體,而且這隻由法國H5公司繪製的MTV,2002還得過歐洲MTV的最佳影片獎。



圖表的風格很歐洲,而且用了超級多不同種類的圖表,時區圖、氣象圖、3D透視、醫學解剖圖、水循環圖、Pictogram……許多圖表都是經典的類型,但是卻全部拼湊成一個故事,非常值得反覆多看幾次。

標籤: ,



 企業部落格看起來要流行了


企業部落格真的要成為一門生意了。

這一期(2006/06)的經理人月刊有一塊很大的區域在談經理人部落格,而大師輕鬆讀則在稍早摘錄了Robert Scoble 與 Shel Israel 的 Naked Conversations,加上商業部落格等書的發行,顯然企業部落格(Corporate Blogging)、商業部落格或經理人部落格的風潮已經從美國日本漸漸吹到台灣,慢慢會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

就跟Homepage當初開始的時候一樣,一開始先是許多對資訊較為專精的人在校園內或是自己的「實驗室」中拼拼湊湊,然後過了幾年,才開始想到如何應用在商業之上。只不過這一波在技術門檻上相對要容易太多,雖然未來市面上可能還會充斥一些單單教企業開Blog就騙取高額顧問費、設定費的業務天才,但與前一波將較,這樣的人可能會減少,而且也騙不久。

但是顧問費能賺不能賺呢?當然還是可以。而且機會可能更多。或者說,技術門檻剷平了之後,也才真正有商業顧問的空間,例如擬定溝通策略、公共關係、危機處理、提供SEO建議、網路行銷等等,甚至代筆,替企業或高階經理人寫部落格。

美國跟日本現在企業部落格已經爐火純青了,這次去美國也順便在書店翻了一些,大致上還是不脫公共關係、行銷的範疇,但企業主、高階經理人、研發人員等等平常不一定能夠與第一線顧客或是媒體接觸的員工,這下全都跳到第一線全員公關了。

今年有幾個朋友問我網路行銷的事情,我都推荐先從企業部落格開始,目前已經有一個實際運作了。今年下半年或許還會協助一個NPO實驗非營利部落格,看看有沒有什麼機會實驗在部落格社會行銷。


 好茶到底是樂活、慢活,還是別想活?


身為台灣人,我經常感覺到無比的驕傲。台灣這麼一個小小的島國,經濟卻如此發達繁榮,靠的絕對不是什麼勤奮、努力,而是創造力。沒錯,三個字:創造力。

創造力的展現,不限於高科技產業、傳播、設計,既然創造力是台灣的根本,那就會在所有的地方出現,尤其是對於國外名詞的詮釋。

就說樂活吧。樂活原本是老美創造的一個名詞,為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的簡寫,然後傳入日本,最後透過第三地貿易進了台灣, LOHAS 就成了樂活,然後,請忘了 health 跟 sustainability ,更別談什麼綠色消費這麼迂腐的名詞,樂活,顧名思義,就是快樂生活,別的你都別管了,這樣生活才會快樂。

最讓我感到樂活的,是某一家塑膠瓶綠茶飲料的廣告化新聞。綠茶飲料 healthy?我沒有意見,你說有就有。塑膠瓶 sustainable?就說吧,創造力!反正樂活沒有註冊、法律更沒規範,大家都能用,誰說塑膠瓶就不能樂活呢?從頭到尾都沒有人說過 LOHAS 或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的啦,樂活愛怎麼用都可以,不用擔心宣稱療效被罰錢,也別怕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

同樣讓我樂活的,是這則「新聞」內出現的知名女作家。錯了,女作家本身跟樂活無關,而是她從冰箱拿出塑膠瓶綠茶飲料時,同時還說出一個神祕關鍵字:「慢活」。法律有規定冰箱拿出塑膠瓶飲料即開即飲不能稱為「慢活」嗎?沒有嘛~~誰叫你喝茶還要暖杯、沏茶、第一泡、第二泡…
…這叫做「要死不活」,快砸碎你的茶海、燒掉你的茶托,加入塑膠瓶綠茶的10秒即飲慢活新世界吧!

當然,我跟塑膠瓶茶飲料沒仇。雖然我每天早上都會用Keroro變色馬克杯及濾茶湯匙泡Aveda康福茶,但沒有辦法泡茶的時候,一瓶塑膠瓶綠茶也挺不賴。是嗎?這樣也算樂活?我感覺到我被鼓舞了。

為了練習創造力,我自己也規畫了一些同樣好賣的樂活產品,版權沒有,歡迎各位廠商能夠採用:

  • 樂活清爽洋芋片(每100克僅300大卡)
  • 樂活活力涼煙(焦油含量才12mg)
  • 樂活養生魚翅(每條鯊魚只取8兩)
  • 樂活SUV(每公升可跑3公里)
  • 樂活鹼性電池(足足可以拍30張數位相片)
  • 樂活可愛紙尿布(培養創造力從小做起,小便一次丟一陀)
  • 樂活純麥Whisky(揉合泥土與青草的芬芳,對健康超好)


 黎智英上全民大悶鍋


趙建銘週?馬永成週?Sogo禮券週?我看這週比較適合叫做「黎智英週」。

黎智英前幾天與詹宏志一起對談,難得詹宏志變成了配角。昨天黎智英又上了全民大悶鍋,這可是台灣大報報老闆的第一次吧?又是對談又是綜藝節目,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刻意安排?不知道哪天聯合報系刊會不會也有一篇王文杉與黎智英對談?

上全民大悶鍋當然跟對談不太一樣了,對談面對的幾乎都是傳播出版界從業人士,但會看大悶鍋的則是想要尋求解悶的,情境目的都不同,感覺「肥佬黎」也有些調整。

節目中安排了一些模仿過的演員來提問,當然不會有人問「未來發展」、「《忽然一周》何時來台」、「趨勢」這麼大的問題,反而都集中在狗仔、選題、「設計對白」這種細節。平常我不可能完整看完一集的全民大悶鍋,昨天黎智英在鍋內坐了一整集,不知道一般觀眾看完之後會有什麼想法?

壹傳媒經營Paparazzi有成,台灣其他媒體嘴裡雖然罵,但私底下還是有樣學樣,但如果狗仔拍回來「假新聞」怎麼辦?按照黎智英這兩次的說法,壹傳媒不太判斷(假)事件背後的動機,如果有(名)人刻意利用這一點來製造假事件,例如故意走光、裝瘋、挑容易被「偷拍」的地方「偷情」,不論當事人的動機是想紅、想翻身、想離婚,只要這個假事件不是記者自己捏造的,而且「讀者想看」(最重要還是這點),那麼蘋果日報或壹週刊就報導,只是不知道這有沒有改變傳統上對於Gatekeeper的定義?

其實政治、商業、社運等等的假事件(Pseudo-event)這麼多,翻開報紙幾乎天天都有,更別說廣告新聞化(講置入行銷都太客氣了),狗仔化的假事件老實說操作難度也不低,要質疑這點還不如檢討屍體。

肥佬黎昨天講的有一點還挺重要的,他自己也認為不適合給小朋友看的就別給小朋友看,不過我想小朋友拿到蘋果,大概是直奔影劇那一落,看到裸體的機率遠高於屍體。蘋果的影劇我不是天天看(不好意思上班日平均每天看7份報1本雜誌,恕難盡讀),但如果有時間翻一翻,第一件事情都是數影劇版有幾個版,每次數完都覺得驚訝,裸體反而吸引不了我的目光了。

標籤:



 超高頻蚊子手機鈴聲初體驗


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了國外年輕人使用超高頻手機鈴聲的新聞,心理還想:「國際新聞不都這些玩意?哪能當真?」台灣的國際新聞,你也知道,有50%以上都是國際趣聞。

今天中午在農忙之餘,一邊吃午餐一邊上網,順便來「巡」國外新聞網站,剛好看到CNN也有一則名為 Teen ringtone all the buzz 的新聞,記者採訪了許多年輕人與「老人」,嘿,老人還真的聽不見超高頻鈴聲,真的假的?

不信邪,我又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台灣部分報紙來自 The New York Times 的 A Ring Tone Meant to Fall on Deaf Ears ,這篇文章還附上了一個超高頻的MP3檔案供讀者體驗。我猜啦,NYTimes的讀者大多垂垂老矣,資訊技術能力也普普而已,下載之後就算真的聽不到,九成九一定會當成「技術問題」。

檔案一秒鐘就下載完畢了。唉,我沒想到我除了那裡不行(我說大腦)之外,耳朵也真的老了。下載之後開始播放,一開始我啥感覺都沒有,還左顧右盼,過了幾秒才發現好像有很微弱但尖銳刺耳令人不安的聲音。問了一位年輕的同事,結果她有聽到。過幾分鐘,酒醉飯飽的同事才施施從外來,第二次測試的時候樣本多一點,8位同事中有6位聽得到,一位「老人」完全沒有反應,另一位年輕同事應該是座位太遠,所以耳內也一片祥和。不過有兩位年紀跟我差不多的同事,雖然距離我已經有段距離,但都能仔細聽到。

下午開會的時候又繼續測試一次,兩位同事聽不到,一位聽得到,但我到了那位聽得到同事的位置時,我也就聽不到了。

目前測試結果是40歲以上的都聽不到,30以下的差距就相當大了,這還相當有趣,應用範圍絕對不止讓年輕人拿來當手機鈴聲而已。以後小朋友晚上看電視不睡覺,爸媽只要放超高頻,小朋友就乖乖就範,爸媽自己也不難過。


 我聽黎智英演講


黎智英這幾年來應該是台灣許多報老闆的夢魘,我不是報老闆,但最近幾個月連續有4份報紙停刊,換做我我晚上可能都會睡不著。

我迄今仍無法認同蘋果日報的部分做法,但蘋果扣掉那些令我毛骨悚然起雞皮疙瘩的部分外,確實要比本土報紙好太多。就說電視節目表與電影時刻表,我常常拿這點抽樣問「一般讀者」,幾乎所有人都「誤以為」報紙會將它們放在影劇版,其實中時、聯合、自由遷就作業方便,就是無法將它們全部與影劇版放在一起。

最近的工作與商業及管理開始沾上一點點邊,所以看東西的角度也開始不同。以前看小職員週記只注意山口六平太,現在也會關心有馬係長;拿到商業周刊先看何飛鵬的專欄,壹週刊會一直翻到最後的「事實與偏見」。今天難得黎智英公開演講,怎麼能夠不去聽?

黎智英演講開頭就講他是「Customer Driven」,確實很直接,也很真實,套句天下雜誌的語法,就是「一語道破」。黎智英講他當初來台灣開創壹週刊的故事還挺有趣的,他開辦新雜誌的時候不會參考市場上的雜誌,以免被干擾。讀者要看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問讀者,而且黎智英一再強調不是「假設的讀者」,媒體也不用認為自己比讀者高級。當然,黎智英與壹傳媒「真實的讀者」是靠Focus Group,Focus Group是否能夠代表100%的讀者?當然不行,但總比在編輯台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測讀者品味與需求要好一點。

如果沒有真實的讀者,那還是得假設與猜測,不過黎智英相當重視「try and error」與「歸零」。人不可能不犯錯,蕭伯納說過:「Hegel was right when he said that we learn from history that man can never learn anything from history」,黎智英顯然比蕭伯納或黑格爾要積極一點,他從錯誤中慢慢修正。他還舉了一個很簡單但傳神的比喻,他以要在黑暗中拿一瓶水為例,往左邊撈發現沒水、往右邊撈發現沒水,那就不要繼續往那兩個方向撈。

黎智英也有一些構想是很大膽、很另類的,例如看待訂戶的方式。黎智英認為報刊最好是針對零售而非訂戶,這樣刊物天天歸零,編輯台必定兢兢業業,不會心想「我有訂戶50萬」就鬆懈。而且黎智英認為會零售買報刊的,都是Active讀者,買了一定會看,而且對世界的參與比較積極;訂戶有時候收到了不會看,這還挺正確的,我訂的雜誌就未必每期都會認真看。而且黎智英真正想要的不只是「讀者」,而是「消費者」,唯有讓廣告主知道這份刊物會有許多「消費者」在閱讀,才會下更多的廣告,而這種零售者,就是消費者。不過我覺得這可能比較適合中產階級,許多金字塔頂端的讀者恐怕沒有時間去零買壹週刊或蘋果。

最近報業、媒體經營相當困難,今天有相當多報紙現任或前任員工來聽講,我隨便看了一下,場內認識的人就有十幾個,而且我現任、前前任老闆都去聽了,至於前一任老闆,現在正在吃蘋果。

標籤:



 一個單純的活動。一個簡單的算式



請將三者相乘,然後乘以365,答案是:

21.9億台幣。


 原文書到底上哪買?Amazon.com?


由於年事已高,加上上次去日本買書讓我備受折磨(人笨),所以此行亞美利堅買書特別謹慎小心,除了英文版的Keroro軍曹(Sgt. Frog)、拉丁文課本、英文有聲書、SparkchartMagnet Poetry等等「小東西」之外,大部分的書我都盡量克制自己不要買!不要買!不要買!

返台當天飛機下午才飛,住的旅館又離機場只有4公里,所以中午還有時間去逛一下附近的Barnes & Noble,結果被我看到這本 Information Dashboard Design : The Effective Visual Communication of Data

最近因為天天在處理數據,自己也在Excel中設計了幾個Dashboard,才覺得Dashboard的「動態圖表」與靜態圖表不同,又是一門大學問,因為數據一直會變,所以無法預先決定好「最適合的樣式」,也不能使用太獨特的格式,而且Dashboard的功能偏向決策而非溝通,也需要有Alert的功能,想想自己在這方面的書讀不多,因此決定買回來看看,未來開圖表課時也可以加進進階課程中(加量不加價!)。

但我的理智跟我說,千萬別把這麼厚重(1.7 pounds)的書帶上飛機,所以只好先抄入PDA,回台再買。這次去美國開會期間也順便去了三家書店,基本上第一印象是美國書店除非你辦他的卡(每次結帳每個店員都會問,我一共被問了5次),否則都是原價出售,所以在當地買除了健身,沒有特別的好處。

令人遺憾的是,當我在Amazon.com想要結帳時,才發現他們更換了帳務系統,信用卡資料要重新輸入,偏偏我在辦公室就是無法輸入。後來想起朋友曾經「提醒」在台灣買原文書的管道很多,不一定要上Amaozn,我Google了一下書名,還真的發現天瓏有進口,就下單了。當時想說Amazon可能此後就無法再用了,只好跟天瓏下單,但今晚重新進入Amazon,測試「庫存」信用卡,發現可以輸入資料;又用了平常用的信用卡,切,也行。

這時候重新去看Amazon的售價,哇,比原裝進口便宜很多,就算加上郵資與行政處理費,單買一本郵寄可能還比在台灣買少個台幣100左右,如果再買其他書,行政費用攤平之後就更便宜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捨棄Amazon之前還是要仔細算算價錢,在台灣買原文書雖然「快」,但便宜可就未必。

題外話,Information Dashboard Design作者Stephen Few的前一本書Show Me the Numbers : Designing Tables and Graphs to Enlighten我也有,老實說功力普普而已,恕不推荐。


過去一年最熱門文章:
KIVA把錢借給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