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微型貸款創業的現場觀察之零


(一開始就寫揭露,會寫很長,不過還是寫吧)

104人力銀行創業網在我出現於遠見雜誌當 Kiva 放款者證言並主動捐款給公益2.0活動後,找上我(請注意順序),希望我能夠以不知名默默捐款者的身份,陪襯若干知名部落客(我是所謂的綠葉,來配紅花)一起協助宣傳。我服務的公司是104人力銀行的客戶(反過來我不知道,104記得要多買本公司廣告啊!),我是這次活動的捐款者,這次公益2.0活動找的媒體協辦如 Pixnet、PCHome、智邦等等,都與我服務的公司或者管理的業務(例如Yahoo!奇摩公益)有競爭關係 XD,但我服務的公司與管理的服務都沒有直接與「公益2.0」有任何正式合作。我(大概)是以「捐款者」代表的身份協助觀察,除了訊息往來外,並沒有任何實質的代言費、廣告費、稿費、分享費、車馬費會匯進我在國內外的帳戶 XD,也就是說不會拿到扣繳憑單,我也不需要什麼獎品之類的東西。觀察對象的產品我也將自費購買。

------ 揭露完畢分隔線 ------

就在我撰寫上一篇已開發國家微型創業論文閱讀心得的同時(我有的文章會寫很久,寫到一半就變成草稿永遠沒有發佈有一堆),104人力銀行寫信來問我要不要幫忙,由於同時都在網路產業,加上我之前已經藉著 BOF 的場合向聯合勸募問了一些「公益2.0」活動的前因後果,索性乾脆約來聊天,即便我認為這幾乎是104人力銀行創業網自己的CSR甚至還帶有一點點CRM的性質,但形式本身在台灣是新鮮、有趣、缺乏成功經驗的,而且我自己也認同各種創新公益的方式,所以多了解一點無妨。

台灣的創業輔導與貸款向來不少,我們民族性喜歡自己當老闆,所以政府也很樂意協助相關民眾,青輔會也有「青年微型創業」或「青年微型貸款」的計畫,但這樣的計畫比較沒有公益或者脫貧的宗旨(但可能有這樣的效果),與一般聽到的 MicroFinance 有點落差。

政大EMBA NPO組(可惜我沒機會讀,只能看看文章)日前也邀請嬌生與彭婉如基金會談「以輔導就業為目的的微型貸款」,提到嬌生提供了以就業為目的的訓練活動,但也給予類似生活費貸款的費用,彌補接受訓練時的損失。在文章中也提到,台北富邦銀行基金會與青創協會也曾經推過針對低收入戶的微型創業計畫,後來就是一堆呆帳,計畫只好結束。

104人力銀行畢竟在就業、創業上有比較充足的經驗,這次又找了聯合勸募、還有張庭庭以及其代表的公司還是協會什麼的,一起推案、輔導、上課,我想應該會比當初的計畫有更高的成功率。

仔細想想,既然有這樣的機會可以第一手觀察,104又熱情邀請,我就欣然答應這次的「志願服務」計畫,也給自己一次新的學習機會。很久以前曾經跟陳豐偉總經理聊過駐點志工部落客,我每次去NPO演講網路行銷時也會鼓勵NPO找志工來寫Blog,現在換我自己實踐看看了,這次駐點的單位換成微型創業計畫中的微型企業,希望以後有一些這些微型企業能夠成長茁壯成社會企業。

標籤: , , , , , ,




「台灣為什麼沒有微型貸款?台灣能有微型貸款嗎?」世界展望會的鹿總裁(Dean Hirsch)上次來台灣告訴大家 WorldVision 其實也有自己的 MFI 時,很多人心中都有同樣的問題,或者把這樣的問題帶回家慢慢思考。為什麼我們不自己對台灣有需要的人微型放款呢?要怎麼做呢?國外的模式能放回台灣嗎?問號、問號、問號,一堆的問號!

最近 104 人力銀行的創業網找了聯合勸募、 甦活創業管理顧問公司一起嘗試台灣的「類微型貸款」,稱為「公益2.0」。為什麼要稱為「微型貸款」呢?我覺得5萬或30萬在台灣也不是什麼 Micro 的金額,這是感覺的問題,不過當初大家心中的問號,現在有更進一步檢視與觀察的機會了。

其中一個媒體配合單位遠見雜誌為了報導在網路上仲介微型貸款的社會企業 Kiva ,把當成目前還沒有被倒帳過的證言使用者寫進雜誌內,所以我在收到雜誌時就看順便完了整套專輯,並且與我們的公益產品經理M小姐及小弟私人的公益顧問P小姐討論了一下,不論結果好壞,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例子,或許可以促進台灣社會更多關於微型貸款的討論。

P小姐為了教育我,還給我一篇英文論文《Microenterprise Development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the Developing World》,讓我知道發展中國家及已發展國家推行微型貸款及微型創業的差異,畢竟兩者環境大大不同,雖然都是「微型貸款」但情況大大不同。

根據論文中的說法,一般而言,以尤努斯鄉村銀行為代表的這些 MFI,主要放款對象都在較為貧窮國家的鄉村,具有以下特點:
  • 貸款人拿到貸款之後從事的都是非常初階的農業、工業或者服務業行為,例如把50公斤的麵粉分裝成1公斤賣給村子裡面的人,或者簡單的機械修護、買種子或者耕作器具等等;
  • 跟他們做生意的人幾乎都是周邊認識的人,而且許多微型金融機構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常以團體貸款(Group Loan)的方式存在,整個人脈圈都互相對保(高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 這些人不管有沒有「信用」,基本上都沒有銀行願意借他們錢,或者利率高到嚇人,所以必須求助微型貸款;
  • 也因為金融不發達,所以很多人的「儲蓄」並非以金錢的方式存在,而是轉化為倉庫存糧、數目龐大的子女、後院的木材、隔壁阿花欠我的人情、床底下的黃金等等奇怪的形式,有時候遇到天災,儲蓄就消失了;
  • 由於政府很忙,所以商業上的管理與規範比較寬鬆,創業不用公司登記,也不用繳稅,沒有童工的問題,不用遵守最低時薪95元的莫名奇妙規定;
  • 商業行為比較初階,加上政府管制較少,所以公司經營、管理、行銷、會計等等的門檻比較低,這種初階的商業活動失敗機率較低,也比較不需要太多的創業家精神,承擔風險較低;
  • 不需要太多商業知識就可以成功,幾乎無須創業訓練;
  • 大致上所需要的知識與專業較少;
  • 當地幾乎沒有太多就業機會,微型貸款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在美國或者台灣這種商業相對比較發展的地方,論文提到微型貸款或者微型創業會比較不一樣:
  • 由於工業、商業、農業都已經非常發達,所以微型貸款的金額只夠從事一些個人服務工作,大企業沒有涉足的領域少之又少;
  • 很可能生意往來的對象都是陌生人,而非社區內的人,在都會區通常跟周遭的人不熟,微型貸款很難以團體貸款的方法存在,因為沒有人有足夠的社會資本,別人也不願意承擔其他人的失敗;
  • 只要有信用或者擔保品,通常可以跟合法金融機構以「較為」合理的利率借到錢;
  • 金融機構發達,一般人創業前可以用金錢的方式累積創業資本與積蓄;
  • 政府限制很多,要辦理公司登記,有最低資本額限制,沒本事逃稅的通常需要繳稅,有最低薪資的規定而且除了自己的小孩外,其他人的孩子都會被檢舉為童工;
  • 商業競爭激烈,報紙翻開天天都有「經商失敗」的故事,加上政府管制多,經營、管理、治理、行銷、會計、人資等等門檻都很高,若沒有相當的創業家精神,很難成功;
  • 一般人要創業成功,通常需要接受相當程度的基礎商業與經營訓練;
  • 創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比較高,創業資金也高;
  • 社會上大部分的人會尋求一份工作,被人聘僱。
104創業網發起這次名為「公益2.0」的活動,在台灣算比較新鮮的一次嘗試,雖然我覺得這比較類似104創業網自己的CSR活動,但既然Kiva都參加那麼久了,這次活動在台灣,又是微型創業,不管最後成敗如何,我還是意思意思一點點共襄盛舉,希望這些微型創業者都能成功。但對於習慣透過 Kiva 社會放款的讀者而言,台灣這次的案例大概會有下列不同:
  • 由於台灣法規的限制,所以並不能真的以「貸款方式」推行,目前看起來所需要的創業基金都要從大眾「勸募」,即便未來希望「回捐」,也不能要求受捐贈者保證回捐金額,與 Kiva 這種有相當高機率拿回本金的模式完全不同,算是給聯合勸募的「捐款」;
  • 對台灣某些散戶捐款者而言,有些人需要的金額可能比自己的存款還多,與以往從已發展國家援助發展中國家的心情大不相同;
  • 這些人就在你我左右,幾乎都在台北縣市,所謂的「相堵」會到,除了貸款/捐贈者的身份外,也多了當消費者與宣傳者的「機會」,當然,所投入的關注及情感也會不一樣,親則狎,以後會不會造成當事人的困擾,值得觀察。
已開發國家會需要「微型」創業的,通常有幾種特徵,包括低教育程度(不過在台灣,也不是每一個大學畢業生都能算高教育程度啦)、低謀生專業、特殊處遇、被就業市場歧視(膚色、族群、體型、性別、種族……)、工時無法配合(要照顧家人)等等,只好自己靠自己,這一次104創業網的15個案主中,也或多或少都符合一個或多個特點,因為很難就業,只好自己創業維持生計。

身為一個重度的網路參與者,我其實一直在思考網路能不能夠改變工作型態,或者創造一些低進入門檻、低勞力付出、工時自由、收入低但比拿救濟有尊嚴的新型態網路工作,特別是有一次在經濟學人讀到美國有一些找不到正常工時工作的社會邊緣人靠著幫忙點 Pay-per-Click 廣告賺錢之後,就覺得總有一天應該要開發這種就業方案,例如許多低專業的「工人智慧」或者「監控」、「審查」類的工作,其實可以經過NPO的協助與管理,讓這些人不需要冒著創業的風險與壓力,每天工作8小時也能夠有穩定的收入。當然,真正有創業家精神與能力的微型創業家,也有機會透過網路獲得協助,可以漸漸以微型創業的方式尋求另外一條道路。

標籤: , , , , , , ,



 什麼,你真的確定要找我?


人生很多事情,確實強求不來,而且有很多事情你也不知道要去強求,或者從何強求起,就這樣自然而然發生了,剩下只是選擇的問題。

一方面是年紀越來越虛長,二來自己就住在台北,地緣關係良好,加上周邊總有一些靈通的朋友不棄介紹訊息,所以近年來這種體會越來越多,許多以前認為不得了的事情,莫名其妙就發生在自己身上,每次遇到他人友善詢問的時候,我心理總是驚恐地浮現一個顫抖的聲音:「什麼,你真的確定要找我?」

這樣的聲音從替國語日報寫稿開始。當時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不就是我以前很愛看的國語日報嗎?國語日報是我們這種人可以「玷污」的嗎?漸漸的,這種隨著年齡徒長而身份互換的機會越來越多,以前只能在台下看的,現在人家都請你上台了。之後歷經了高中社團老師、政府委託的巡迴講師、公部門委員會委員、國家獎項評審,每次雙子座的另一面就會化身為一個謙卑的小人,低頭一面玩弄手指頭一面細聲問道:「真的嗎?好嗎?可以嗎?」不過,說也慚愧,雙子的另一個小人喜歡累積人生經驗,同時又細心的將一堆聘書整理在資料簿中。

說也奇怪,這種聲音不會隨著年紀增加臉皮變厚而變小,反而是越來越大聲。

最新的一次是受邀去聯合文學的全國巡迴文藝營當講師。我接到邀請電話的時候確實是驚訝了一下。畢竟十七年前我也曾經在台下參加過耕莘文藝營,虛心仰望著台上的作家,感覺上文藝營是部分文學少年少女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個環節。當時參加新詩組,看得多,但寫得少,當瘂弦在他的詩集上題了「寫出來的才是詩」的時候,那個文學少年的清瘦的臉上突然染上了一層Giroro紅。那個暑假先是辦音樂營,然後還參加文藝營、電影營,花樣的青春就這樣過去了。

我當然無才無德上文學類的課。以前文學幾乎等於「純文學」,但這幾年台灣環境商業化得相當快,就像電影要分「藝術電影」跟「商業電影」一樣,新銳的作家當中,也能輕易分辨出「純文學作家」跟「商業文學作家」。但無論是純文學或商業文學,我都是無緣的,我的文學最高峰就停留在那個暑假,雙子中比較害羞的那個 寫了一首詩追憶消逝的暑假,積極的那一個則是高興地領了「暑期班文學獎」的優等獎,不確定要不要寫入生澀的履歷當中。

十七年一下就過去了,當初新詩組的導師許悔之現在成了文藝營的營主任,他說他胖了20公斤,我則是30公斤,除了我從台下跑到台上外,十七年間最大的差異大概就在這裡。

午餐時間,時光停滯的感覺變得更明顯了。十七年前參加文學營當老師那一輩的文化人,或者名字出現在自己書櫃的作者,現在坐在旁邊興高采烈地訴說身邊大小事與文壇八卦,或者吃完飯嘴巴擦擦就開始練習起剛從游絲琪課堂上學來的技巧補妝,身處那樣的環境中吃著午餐,有些感覺是說不上來的,彷彿是台下觀眾看戲看久了被拉上了戲台,然後不知不覺當中,我就走進了後台一樣。

標籤:




一個有影響力的媒體/部落格,就會一直面對他人試圖進/出的問題。有些東西人家希望你處理、好好處理、大大處理,就算拿錢或者被刀架著脖子,也要寫得像是自己心甘情願的樣子。有的時候事情完全相反,別人會希望你不要處理、淡淡處理、小小處理,當然,這時候就不容易看出來了,除非比報,不過,這也要有人不怕才行。

什麼新聞會讓平常唯恐天下不亂或者唯恐讀者不亂的媒體,自己放棄報導呢?理由跟假裝成主動報導差不多。

大抵人類在世總希望有錢、長命、好人緣,這三項東西可以影響上稿,當然也可以反過來,控制媒體/部落格不要寫某些東西。其中影響最多的就是拿錢,有的是已經拿了,有的是預期未來可能會拿,這個因素在報導與不報導兩個方向的影響力都很大。第二個就是個人安全,這通常影響的是不上稿這一面,畢竟記者因為報導被告、被打、被「處理」的例子很多,但很少聽過因為不報導某些事情而遭到這些待遇的。第三種則是人際關係,只要有關係就沒有關係,媒體跟部落格背後都是人,只要有關係,不用見到刀光或者銀光,想要見報或者不想要見報,都可以輕鬆解決。

台灣誰最有膽?當然是香港人最有膽。蘋果日報有膽,壹週刊更有膽。當然,台灣的媒體也很有膽啦,只要不影響「有錢、長命、好人緣」,壹週刊寫什麼都照抄,這也是一種膽!

說實在的,要我看每一篇部落格文章猜測背後有沒有利益運作,即便以我的經驗與環境,都不容易準確判斷。但如果要我每週三看壹週刊的封面來判斷當天電視台會不會追,到目前為止成功率100%,可惜這項能力不能換錢,也沒有賭局的,不然我不貴也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每週三比較看看當天電子媒體與壹週刊的差距,就知道媒體真正的恐懼何在,底線何在。

標籤: , , ,



 如何增加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LG有答案!


SNAG-0000

原來當成買LG產品的抽獎贈品了。一共有2008人耶!滿三千就可以抽獎,台灣團旅遊的價值只有4999人民幣,沒有想像的高啊。如果團費只有,4999人民幣,扣掉機票,在台灣不知道能不能夠三餐吃飽?

標籤: ,



過去一年最熱門文章:
KIVA把錢借給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