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感覺很爽~~


說真爽也不必然。

我在2002年9月因為採訪了「千禧寶寶」藍星禧後,驚覺現在幼童發育之快,超乎我的想像,也遠遠超過現行的優待身高標準。我雖然現在「堂堂」185公分,但是入小學的時候才100上下,而藍星禧滿3足歲時就已經要115公分了。

經過幾天的採訪後,中時晚報在2002年9月28日出了一套「家長反對用身高當兒童票標準」的專題。然後呢,就這樣無聲無息了,社會一點點討論都沒有。雖然小孩越長越高,但不知道為什麼,在當時這個題目沒有獲得共鳴,晚報記者最大的悲哀就在這邊。

最近我聽說TVBS採訪了一條「獨家」新聞,名為「長高有錯?高個小孩坐車得付全票」,真好,獨家得好,我常常告訴學生,電視台的獨家通常就是「今天我獨家」,這也是。

被跟新聞很爽,隔了兩年多,理論上更爽。但一套專題過了二年多人家還能跟,表示你寫的都是廢話,如果當時社會廣泛討論過了,才不需要被跟。

爽嗎?很難!


 大陸媒體人如何看新聞圖表


大陸媒體落後?未必未必~~

北京市政府的北京日报集團《新闻与写作》在這一期刊出了一篇〈新闻仿真图 一图胜千言〉,請大陸法制晚報執行總編輯王林談所謂的「新聞仿真圖」,也就是新聞圖表中的「新聞圖解」。從這篇對話看來,大陸媒體對於新聞圖表的觀念雖然可能如王林自己估計的「比歐美落後十年」,但可能已經超過了臺灣大部分媒體。

王林認為新聞圖解可以在缺乏照片的時候重現第一線場,資訊量甚至還超過照片,讓讀者更方便理解報社想要傳達的內容。 對於王林及法制晚報而言,新聞圖解或新聞圖表主要可以分成:

  • 現場還原:車禍、災難
  • 結構剖析:建築、工程的結構;事物運作
  • 人物幽默:人物合成圖
  • 流程分析:新聞事件中環節的關連
  • 地理方位:地理環境的描述

當然新聞圖表還有很多層面,不過法制晚報的幾個重點項目跟臺灣媒體差不多。現場還原臺灣現在也很喜歡用,主要是歸功於3D軟體操作越來越簡單,而反過來主導製圖與使用思維(跟Excel與圓餅圖的關係一樣)。結構剖析臺灣就比較少處理,不論工程或者事物的解析都較少出現在版面中。人物幽默其實不算正格的圖表,而是插圖了,臺灣使用最多的反而在電視台。流程分析在台灣的使用也不多,大多在政治及社會新聞上,而社會新聞主要又以警方繪製的為主。地理方位在台灣出現的比率還不算低,品質也還可以。

或許因為法制晚報是一份Tabloid格式的報紙,版面又以社會、市政新聞為主,所以與臺灣許多媒體一樣,並沒有特別強調西方主流媒體中最重要的量化圖表。

王林在採訪中特別提到記者與美編之間的關係以及作業流程,很值得臺灣媒體參考。王林也認為,現在缺乏既懂新聞又懂圖表的人才,所以美編聘進來後,會放到新聞現場去採訪,在人才無法獲得解決的情況下,他們不但加強了記者、編輯與美編三方的聯繫,而且編輯台也會詢問記者:「可否用圖取代文字?」

蘋果日報進入臺灣後,花俏亮麗但與信息量無法對稱的製圖風格也影響了不少媒體,不過王林認為圖表主要目的還是真實反應現場,不能過份誇張製圖效果,雖然身為晚報,法制晚報的美編建立了資料庫後,處理一般新聞事件的重現時只要20分鐘左右,也值得臺灣媒體借鏡。

另一點值得借鏡的是,《新聞與寫作》採訪的不是美編中心主任,而是總編輯。當一個總編輯能夠對圖表的流程、經營侃侃而談時,就表示這個媒體在新聞圖表的層面已經相當成熟了。

下圖是法制晚報今天15版的圖表。




 如果你还看不懂简体字~~


2004年是我第二波接触简体字的开始。

其實臺灣很早就有簡體字出版品慢慢進來了,而且早於兩岸開放。1987年我還在成功高中國樂社的時候,就已經看過大陸來的阮咸、琵琶課本,那時候最苦惱的就是簡體字太簡化,書上寫的「练习」(練習)我以為是練刁,15歲的我想說:「嗯,共產黨統治的地方果然怪怪的」~~然後琵琶的指甲外盒上面寫什麼某某「工厂」(工廠),我花了好久才知道那個裡面什麼都沒有的就是「廠」。

出國讀書後不再接觸國樂,也用不到簡體字了。直到前年為了找一本圖表書的中譯本,從香港商務書店輾轉購入後,才驚覺大陸的翻譯書籍已經比臺灣多很多,而且各種奇怪的領域都有。去年開始我就瘋狂使用當當了,一開始看到圖表相關領域書就下單,後來別的也買,一年下來收穫不少。

今天下午跟同業喝下午茶,之後順便去逛重慶南路亞典,哇咧,我看亞典有1/5以上的書都是簡體字的,而且涵蓋3D軟體、設計、漫畫等領域(不是想像中的國畫、書法、民俗),連朋友之前服務過的《青年視覺》都有,不過亞典的書價奇貴無比,青年視覺人民幣一本才30,但是亞典要賣250台幣,相當於乘8。即便貴了些,我還是一口氣拿了3本,其中一本是圖表設計,雖然看起來是那種「東貼一本、西貼一本」的湊合集,跟臺灣很多技職院校教授升等的著作很像,不過還是可以了解一下大陸相關領域的發展;另一本是Information Graphics的中譯本,這本書在我的List躺了好幾年,每次都因為價格的原因(定價$45,郵費另計,記者的待遇你也知道…)下不了手,這次看到彷彿遇到舊友,所以欣然買下。

除了亞典,臺灣的簡體書真的是越來越多了。除了原先台大附近那幾家書店外,簡體書已經悄悄進入主流通路了:金石堂在建國南路那家店賣不少的簡體文學書,誠品敦南也零星有幾本,而博客來最近也開始賣(雖然我下了單卻遲遲沒有送來),聯合報系的聯經2月中也要跟上海的季風書店合開「上海書店」。

大陸書目前確實比臺灣書便宜不少(以乘5計算的話),而且領域超級廣泛,畢竟人口那麼多,什麼罕見的領域都有人翻、都有人出,撇開意識型態不談,如果你还看不懂简体字的话,恐怕要吃些小虧的吧?!


 SourceWatch讓你快速學壞


今天剛好逛到一個講公關、宣傳、傳播的網站,名為SourceWatch,這個網站是以維基百科的形式架構而成(意謂著你也可以更改,如果你英文夠好的話),而且在這麼一個小的領域中,已經累積了6200多條,讓我非常驚訝。(中文維基百科也才18000多而已)。

有些條目雖然看起來與百科全書(或維基百科)名稱相同,但內容的角度完全不同,都還是專注於公關、宣傳以及背後的動機與目的,例如同樣談論布希,SourceWatch就會關注布希政府所進行的各種政治宣傳、假新聞(disinformation)、抹黑(smear)等等。

sourceWatch是由「媒體與民主中心」(Center for Media and Democracy)提供,他們同時還製作了PR Watch的網站,監督公關與政治宣傳業,各位傳播、公關、政治相關學界、產業界的朋友叔叔伯伯姐姐妹妹請斟酌參考。


 Google 開始反 comment spam 了


解鈴還需繫鈴人,真的。

Google在他們的Google Blog上今天宣示一個,新的對策,未來只要在任何連接的tag裡面加上rel="nofollow",Google就不會連過去了。

Google表示,這個nofollow並不會變成「負分」,也就是被設定nofollow的網站將不會從Google獲得任何排名的積分,也不會因此被扣分。

而Google在宣佈之前,也已經與MSNYahoo的搜尋事業獲得共識了,將一起配合。


 天方夜譚外一章


你有出國旅遊過嗎?對台灣人而言,出國旅遊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無論如何,我們總是會試圖去品嘗當地的食物,畢竟中國人是一個愛吃的民族,而且餐桌上自然能反映當地的文化。你或許會說:「導遊都帶我們去吃中國菜!」沒錯,這不是因為我們不吃當地的食物,而是專營旅行團的中國餐廳價格總會低於中價位的當地餐廳。

就算不出國好了,台北的街頭從速食到美式餐廳、法國菜、義大利菜、越南菜、泰國菜、雲南菜、德國菜、日本菜……到韓國菜,應有盡有。台灣人愛吃,而且不排斥各地美味,我原本以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直到今天,我才發現這種透過口腔與胃腸表現出來的「文化包容度」,是多麼不簡單的一件事情。

上午去採訪中環盃圍棋賽,準決賽有2個韓國人參加,所以協辦的韓國棋院、韓國的圍棋電視台也過來一堆人。韓國人一來就要求主辦單位準備中午的餐點。猜猜看韓國人想吃什麼?嘿,不會要你猜韓國菜!答案是日本料理(買的是便當啦)。與台灣一樣曾經是日本人殖民地的韓國,雖然一直希望在世界的舞台上揚眉吐氣,處處彰顯韓國意識與自主性,但是他們的嘴巴還是不小心洩漏了被殖民者的悲慘宿命,他們把日本料理當成鄉愁了。

為什麼我認定他們把日本料理當鄉愁呢?韓國人來台灣可是準備充分,有微波即時的韓國飯、韓國的辣椒醬、韓國的泡菜、韓國的泡麵、韓國的海苔……我實在很好奇他們會不會有一個團員是專門負責糧秣的,主要工作就是相關食物的採購、補給。為了加熱韓國的即時米,還特別去借了微波爐。

這跟台灣出國前隨手買幾包泡麵晚上吃好玩的態度實在差太多了。顯然他們在出發前早就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不吃台灣的食物,或是不相信自己的口腔及腸胃,能夠有故鄉與殖民主口味以外的包容力,光看他們為了那一餐所準備的韓國食物、要求主辦單位準備的日本料理,就讓我相信台灣人確實國際與異文化的適應力要比他們好太多了。

可惜我出門的時候忘記帶相機了,否則拍起來一定十分逗趣。


 李怡志的德式料理推荐-魚排


以前在德國讀書的時候,很喜歡去買德國的冷凍食品回家烹調。德國冷凍食品超級多元,那時候常常買冷凍蔬菜回家煮湯,免洗、免切、沒有廚餘,十分健康環保快樂~~

而現成的冷凍食品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烤魚排。

老實說我平常幾乎不吃魚的,所以吃半天也不知道那是什麼魚。這種烤魚排其實作法應該很簡單,不過在台灣吃不到,就是一片長方形大小,約15公分x10公分,厚1.5公分的冷凍魚排,上面覆蓋了滿滿一層的醬料。超市賣的有很多口味,在那個年代賣約5馬克一片,這種價錢對留學生當然很貴了,所以偶而才吃一次。

我還記得烤的時間約40分鐘左右,烤到一半的時候,醬料就開始溶解,房間內就會開始洋溢一種歡樂的氣氛,等40分一到,「噹!」,那可真是人間最樂時。

烤魚排是放在鋁箔盤上面,剛烤好的時候,醬料還會在魚排上翻騰,魚排冷凍的時候是放滿鋁箔盤的,不過烤完之後會縮小許多(淚),而醬料的油脂混合魚本身的油脂四處流溢,剛好填滿縮小後的縫隙,所以香味非常濃郁,雖然才5馬克,但享受遠遠超過飯店幾十馬克的餐點。我常常在最燙的時候就開始攻擊行動,吃的時候用湯匙慢慢挖,雖然燙得哇哇叫,但每一口都是幸福。

今天去西門町剛好經過一家與德國合作的Norde海鮮速食餐廳,門口看到有類似的魚排,上面寫「義大利魚排」,好奇之下點了一塊外帶。店員說要現烤,我又開始回想起當初在宿舍房間烤魚排的情景,回家雖然魚排已經涼了些,但美味的程度可比當年。


 20年浪花淘盡Usenet


Google買下DejaNews後,經過多年的回溯、整理,最近宣佈將過去20年所有Usenet(或作Newsgroups、台灣所謂的BBS連線版)文章都搜進資料庫了。

短短20年,洋洋8億筆。

越來越有網路代言架式的Google還將1981年起「歷史性」的Usernet Post全部整理出來,製作了一個Timeline,例如第一篇Post、第一次提到MS-DOS、第一篇「小白式Me too我推」留言……

對於Internet歷史有興趣的不妨去「憑弔」看看。

不過現在的Google Group老實說很可怕,我去看了幾個台灣關於校園的連線版,全部都是廣告,被轟炸的程度已經完全無法正常使用了,悲矣。


 網路電子藝術新實驗-Montage-a-Google


早上等採訪對象回電,無聊中,剛好在Bloglines訂閱的del.icio.us/popular中看到一個有趣的工具。

紐西蘭的設計師Grant Robinson在他的網站上設計了一個「孤狗蒙太奇」的機制,使用者只要輸入關鍵字(English Only),孤狗蒙太奇就會去搜尋Google中的照片,然後20張照片拼貼成一張大的圖片,實在有趣極了!



話說我的另一種(大概算是)網路電子藝術的「中文姓名產生器」也即將破100萬人次了。接下來會有什麼新計畫呢?敬請期待~~




 連發4彈(咻~咻~咻~咻~)


網站更新了!放上 4 篇最近在中晚上寫的小方塊。其中「捐款也要快樂哦!」是這一波捐款熱潮中第一篇呼籲讀者捐款要理性、冷靜、注意隱藏成本的。




 如何協助南亞賑災


台灣這次出來募款的慈善機構很多,相信很多捐款人也不知道該捐給誰比較好。美國的慈善與捐款監督組織Charity Navigator提出的4點建議,或許可以協助捐款人找到合適的機構:

捐給老牌的慈善機構

別讓不道德的慈善機構騙取你的愛心。要找一個過去在該地區以及賑災、重建有良好紀錄的慈善機構。盡量避免捐款給針對南亞海嘯而一夕之間突然成立的機構,即便他們的動機再良善,由於在當地缺乏必要的知識與基礎建設,他們也無法將你的捐款效益最大化。如果你非捐款給剛成立的組織不可,也請留意該組織是否已經獲得主管機關同意。

指定捐款用途

擔心你的捐款被慈善機構拿去支付一般行政開銷,或是存起來應付之後的災難嗎?這絕非杞人憂天。或許有許多慈善機構會建議你不要指定捐款用途,好讓他們替你決定該將捐款用於何處,但如果你無法完全信任慈善機構確實能夠妥善處理捐款,那麼你可能需要指定捐款用途。一旦將捐款用途指定在「南亞賑災」,你可以確定這次的捐款絕對會用在南亞受難者身上。

小心電話勸募

要特別小心透過電話要求你捐款的單位,更千萬不要就這樣在電話中洩漏自己的信用卡資訊。應該先請募款單位將書面資料記給你,並且自己多做些功課。如果你覺得可以捐款給這些機構,才將利用郵政劃撥或上他們的網站捐款,如此你的捐款才會100%進入慈善機構,而不是落入商業募款公司的口袋中。(按:台灣也開始有這樣的機構了,請特別留意捐款時的雙方所需要承擔的所有成本)

了解並持續關注

花點時間去找到一家令你信任的慈善機構。慈善導航的這份主要慈善機構的名單也可以供你參考,或利用我們免費提供的財務評鑑資訊去找尋其他值得信賴的慈善機構。別忘記過幾個月後主動去了解你的捐款到底如何被指用,並看看他們還有沒有其他的需求。



 外國學者關於調查採訪的若干建議


世界新聞學會(World Press Institute)執行長約翰鄔曼(John Ullmann)今天上午在高雄文藻外語學院演講,題目是「調查採訪的進階技巧」(Advanced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Techniques),順便替文藻即將成立的「傳播藝術系」暖身。可惜我人不在高雄,不過文藻寄來了新聞稿,將新聞稿的內容與大家分享。

鄔曼表示,調查性新聞報導是媒體對民主政治最重要的貢獻之一,而調查採訪特別重視消息來源的建檔,而他的建議如下:

  • 掌握人際關係網絡,將所有資料來源整合並建檔
  • 懂得利用excel試算表軟體計算
  • 使用ACCESS資料庫,將凌亂的資訊整合
  • 運用SPSS統計軟體幫助資料分析

前3點我做到了,不過SPSS嘛,報社你要買給我嗎?其實我用Excel也能完成大部分新聞所需要的統計功能啦。而且我幾乎每2週就會有1次在寫新聞時「啟動」Excel,算是頻率相當高的了。他也認為記者不能只靠Google(哈哈),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資料庫。老實說台灣的記者路線繁雜,而且你真正下功夫(例如我收集了一萬多張圖表,有台灣最大的新聞圖表資料庫),報社也不一定會重視,就我所知,台灣真正下功夫去建構資料的記者(我聽過一些),最後大多變成作家,而非體制內的高階媒體人。

此外,他也建議同業在資訊時代報導新聞時能夠掌握3個關鍵:

  • 情報在哪裡(Where is it)?
  • 背後象徵什麼意義(What does it mean)?
  • 要怎麼樣傳達給閱聽人(How do I tell the others)?

報告完畢!(稍息後原地解散!)



 蘋果在操兵了


今天看蘋果日報,很替台灣其他媒體捏一把冷汗。不是因為他們今天繼續呼籲讀者把錢捐蘋果基金會然後再代轉紅十字會,而是他們開始學USA Today的Snapshot了。

USA Today是報業歷史上比較早注意資訊圖表、圖像,並且開始全版彩色的報紙,當初最主要的訴求就是吸引看電視長大的這一代(在說我嗎?)。蘋果或多或少承襲了一點點USA Today的調調(氣質就差很多了),有人拿蘋果與USA Today相比,但在之前我覺得兩者差距極大。

不過今天我看到蘋果開始操兵,在A3版(什麼時候有的?我先前沒注意)放了「蘋果數據」這個欄目,並且說明週一至週五見報,顯然就是要來練兵的,而且又是跟USA Today學的。

蘋果日報圖表很花俏、寫實,很多人以為那是好圖表,事實不然,因為蘋果先前處理量化圖表的能力、創意都在國際水平之下,花俏並不在圖表的評分範圍當中。

以USA Today而言,每天都會在每一落(要聞、財經、體育、生活)頭版的左下角,都放上了一個由資訊圖表構成的「快照」(Snapshots),多年下來已經成為USA Today的特色之一了。Snapshots在表現上面有幾個特點:

  • 資訊量極少,最常看到的是3筆,有時候只有2筆,多則5筆。
  • 資訊都極少經過換算,大多是原始數據。
  • 不論合不合適,都採用 Metaphor 的方式呈現數值。
  • 主題面積大。
  • 趣味性質大於資訊呈現。

而今天看到的「蘋果數據」,主題是人瑞,然後用柺杖來取代直條圖(不過數值序列方向錯了),另外則用地圖呈現資訊分布的情況,大體上來說是還OK。而用兩位資深公民來表現主題,面積極大,看起來也是趣味意味重於資訊表現,顯然有「向USA Today致敬」的味道。

蘋果先前為了操練圖解,已經在週日開始用半個版針對主題來練兵,蘋果在這個部分沒有練兵時的功力已經很強了(看各報沒有骨氣的追風就知道),而現在每天一個主題操練量化圖表,在一定的時間後顯然功力也會進步(多少不知道),到時候台灣本土的報紙看來就要徹底敗在圖表這個領域上了。

令人擔心啊~~




 捐款也可以à la carte


今天翻開報紙,天哪,幾乎每一家呼籲捐款的單位都一樣,而且中國時報老是把外交部放第一個,不知道邏輯在哪裡,而蘋果日報今天還是繼續呼籲大家繞路捐款給蘋果,讓蘋果再代轉給紅十字會(這難道就是中國人說的「脫褲子放~~~~」嗎?)!

另一方面,很多有能力在南亞從事賑災、重建的單位卻一直被忽略。

第一個可憐的單位就是路竹會。路竹會的志工已經開拔到斯里蘭卡了,但是大部分刊登捐款單位的媒體都忽略了這麼一個正在災區服務的機構。

另一個有趣的機構是全國教師會,全國教師會當然不會去災區啦,不過全教會目前正呼籲教師們捐款給國際教育組織的「海嘯抒困團結資助計畫」,援助當地的教師,協助教育重建。(全國教師會打成「舒困」了,不過還好我們是援助南亞的教師,不是台灣的)

捐款當然也能 à la carte 囉,不一定非捐給某些特定團體不可,我也會把捐款資料同步更新在「為災民工作一天」的互動網頁上的。


 轉來轉去真愉快,捐給蘋果好實在


是啦,轉寄信件很有趣,轉寄善款也一樣。

蘋果日報這次在南亞大災之中也透過自己的版面募款,我就很好奇沒有能力在當地推服務方案的蘋果,最後這筆錢要如何使用。

昨天蘋果揭曉了:轉給紅十字會。是啊,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還真神祕呢,可能大家都不知道紅十字會的帳號、電話,也不容易查,所以才需要蘋果日報轉交呢!蘋果日報如果真有心行善,不如宣佈對等提撥,民眾透過蘋果捐多少,蘋果也提撥同樣的金額,這樣才好玩嘛!不然捐給你,讓你寫了新聞再轉給紅十字會,那麼不如就直接請讀者捐給紅十字會就好了。把讀者當什麼啊?

我還好奇一點:到時候紅十字會的捐款徵信上面,會是個別捐款人的名字,還是一筆「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會:151,600」?



(蘋果日報 2005/01/03 E10暖流版)


 救災可是大學問


每次災難一來,網路上總會充斥許多「熱情」但不一定有意義的意見。其實救災是一門高度專業的工作,我在德國紅十字會當志工的時候,才知道自己被納入民防救災體系中。而被納入民防救災體系可不是好玩的,訓練、演習樣樣不可少,否則真的要你投入重大災難,搞不好連自己的小命都照顧不了。所以沒有接受過訓練的人,最好不要貿然介入。如果有心,捐錢就好

喜瑪拉雅基金會助理執行長高永興最近剛好寫了一篇文章,介紹了美國Mercy Corps如何依照人道主義憲章及賑災救助標準,在伊朗協助地震受災民眾。可惜Mercy Corps在台灣沒有據點、不收台幣,基於手續費及匯率折損的考量,我並沒有在「為災民工作一天」中推荐Mercy Corps,但大家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監督台灣的救援機構。

附上一些連結:


 請為災民工作一日


再多的廢話都幫不了南亞地區的災民。更別說參雜廣告、公關在裡面的偽慈善訊息。

跨年夜設計了一個有許多計算的網頁,繼續呼籲大家「為災民工作一日」。

還沒有捐錢的,看了之後可能會比較想捐一點。 (我自己當然捐過了)

捐過錢的,那請其他還沒捐錢的過來看看。

http://www.richyli.com/donate

新年快樂,Happy New 2005!


過去一年最熱門文章:
KIVA把錢借給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