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簡報:中共60年閱兵史


2009中共閱兵

大圖在這

網路上資料還算齊全。上週一時手養畫的。後來有想到可以跟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對照,但發現資料不好找,先擱著,如果有一百年大閱兵再說。

標籤: , , ,



 時尚惡魔的聖經 The September Issue


想必大家都看過了《穿著Prada的惡魔》。一心想要從事媒體的小秘書,在戲中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並不是「光鮮亮麗」的生活,而時尚雜誌的總編輯則變成大魔頭。

這下大魔頭要出來說話了?在《時尚惡魔的聖經》中,Vouge總編輯Anna Wintour把該雜誌製作每年最重要的「九月號」(也就是英文片名 The September Issue)的過程公開出來。

很多影評硬要把《時尚惡魔的聖經》與《穿著Prada的惡魔》放在一起比,不過昨天看完之後,我覺得這是一部「媒體產業」的紀錄片,而非Anna Wintour本人的紀錄片。Anna Wintour,或者大魔頭,再度淪為配角。已經高齡快70的創意總監 Grace Coddington 戲份也不少。

我原本粗人一個,對時尚、時尚產業、時尚媒體都絕緣。但因為曾經短暫管過某個時尚頻道,所以被迫讀了些書,才對這個產業與其龐大的產業鏈有一點點的認識。不過也就那麼一點點。

從我的角度來看,《時尚惡魔的聖經》是一個了解媒體大型專案的大好機會,在片中可以看到Vogue雜誌如何設定議題,而且是全世界時尚圈的大議題,如何控制不同素材、題材之間的平衡,媒體主管如何選擇題材,如何控制品質,但同時,編輯主管還是要考慮銷售及業務。當我看到 Grace Coddington 抱怨她的20年代專題花5萬美金拍的照片被丟掉的時候,我很能體會那種心情,也對於Vogue這種媒體的大成本相當欽佩。更厲害的是,九月號不是八月開始編的,如果九月號是設定來年的時尚風格與議題,那等於是從議題開始的整整一年前就已經在準備了。

我之前從來沒有注意過Vogue九月號這件事。但很巧的是,Vogue法國版最近在Zinio上架了(美國版尚未),所以我訂閱的第一期就是九月號。從封面裡開始,依序是 Louis Vuitton、Prada、Gucci、Kenzo、Chanel、Dolce & Gabbana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目錄頁的第一頁要從64頁開始。前面一百頁,除了目錄幾乎都是廣告。看來也是很嗆。

雖說Vogue在這個產業有呼風喚雨的能力,但背後也是非常嚴謹地透過大量的工作才累積出來的能力,而不是只靠收視率或者訂閱數而已。我看Vogue編輯台幾乎就像服裝公司一樣。

流量與影響力,在媒體這個產業,沒有什麼一定的關係。做了那麼久網路媒體,衝量對我而言並不困難,但在影響力這件事上面,每次要與沒有從事過其他媒體型態的人溝通,有時候這一點就是無法有共識。

有心進入媒體產業的,已經在媒體產業的,對時尚產業有興趣的,都可以去看看。

題外話:最近連看了兩部跟媒體有關的片子,翻譯只要遇到 Editor 這個字,都會翻錯,看了實在頭痛。此待日後再續。

標籤: ,



 Pixel Art, Pictogram and Logo


剛剛看到一支超級費工的手工片,叫做八位元之旅(8-Bit Trip),由瑞典的Rymdreglage樂團(?)製作。



簡介上面說,拍攝耗時1500小時,如果一天8小時,就要半年多。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電腦接錄音帶的。

我有。

標籤: , , ,



 美國扶輪雜誌 The Rotarian 放上 Google Books


因為生涯國際化(?)的關係,最近越來越常上 LinkedIn查一些公司與人物資料。除此之外,最近也發現Linkedin上的社群功能挺有趣的,特別是國際扶輪社的官方社群。

今年身為我們扶輪社的「節目主委」,最主要的功能是「Speaker Coordinator」,也就是每週要邀請3到4位講者到扶輪社來分享寶貴經驗,如果要讓每一次演講都精采,沒有被商業推銷或宗教、政治介入,實際上還得花很多時間四處尋找講者,並非容易的事情(有好的講者,也請推薦給本社)。前幾天發現 LinkedIn 的扶輪官方社群中有人開始討論如何安排講者,我才發現 LinkedIn 的這個社群是活的,很多人都會分享相關經驗。

今天又從這個社群中看到扶輪國際的正式公告,也就是說,在台灣以往很難看到的美國扶輪社月刊 The Rotarian 雜誌,從1920年2月號2008年的12月號,幾乎都已經上Google Books了。

台灣的中文版扶輪月刊,每期都會轉載一些 The Rotarian 的內容,其實這些內容跟一般人想像的「扶輪社」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把雜誌封面遮掉,你會以為是看到「聯合勸募」、「世界展望會」或者「樂施會」的月刊,裡面主要內容都是世界的災難、如何滅絕小兒麻痺如何提高識字率、如何從事公益及、如何災後重建、如何克服飢荒等等,其他零星才報導一些各地扶輪社聚會的情況。每一次看了中文扶輪月刊轉載 The Rotarian 的內容,對於英文版都十分敬佩,現在終於全數上網了。

剛剛翻閱了幾本 The Rotarian,果然內容都很悲天憫人、世界和平,整本雜誌的Tone,就跟我去Sunnyvale Sunrise扶輪社補出席的感覺相當類似,果然在美國,扶輪社的服務面向不比職業社交面向弱,也可以給台灣的扶輪社員更多從事社會服務與公益的想像。

標籤: , ,



 Yahoo!總公司(餐廳)出差記


我從2005年因緣際會不慎進入Yahoo!奇摩以來,去過Yahoo!在Santa Monica的媒體事業部、日本分公司、韓國分公司,但還從來沒有去過Yahoo!總公司。原本想說,大概在離職之前,都不會有機會去總公司了,沒想到,因為職務調動,今年8月還是有機會過去「參觀」一下。

Yahoo!

Yahoo!跟許多軟體公司一樣,都在San Francisco與San Jose之間這一塊地區,所謂的「矽谷」,後來我才知道,矽谷幾乎就是一個半島,位在所謂的「灣區」,從公司的某一面,還可以看到舊金山灣。Google、Facebook等幾家公司,也都在附近而已,開車距離都在15分鐘之內。

Yahoo! HQ給我第一個印象,是「資源超級豐富」,許多人進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點免費的咖啡。公司每一棟樓底下都有餐廳跟咖啡,普通的咖啡是不要錢的,熱巧克力也不用,害我胖了不少。

yahoo 餐廳

光看到這個,就覺得在台灣Yahoo!工作…………跟在美國不一樣!

午餐時間,餐廳提供各種不同的飲食種類,大概分為沙拉、歐式(千萬不要有浪漫的幻想)、印度式、亞太式。

Salad bar

我吃了幾天沙拉,但後來發現因為時差關係加上沙拉「太涼」,所以身體強烈反抗,後來幾天就開始吃「正常餐」。

IMG_7429

這就是歐美式,歐美的當然叫做「Classicis」,這是純白人思維的「Classics」,不過有好幾天,跟我以前在德國讀書時學校餐廳飲食很類似。

IMG_7426

Classics

這是「Classics」的肋排餐,份量十足,而且真的很經典:

Yahoo! Rib

洋人想像中的亞太餐:

Pacific Rim

除了每一棟的餐廳外,公司另外還有一個名為 URL's 的總餐廳

yahoo restaurant

因為在出差期間剛好遇到公司的採購部門大會,順便也「ㄠ」了供應商來擺攤,我走到公司餐廳供應商的攤位時,還以為是推廣健康飲食的公司,聊了之後才知道,原來就是公司餐廳供應商 Bon Appetit。這家餐飲管理公司挺有意思的,非常標榜「永續飲食」,除了外包餐廳外,自己也經營一些餐廳,從 Linkedin 的員工動態上還可以看到,他們的員工有一些也會轉進 Google 當廚師。

IMG_7547

餐廳內懸掛了一些國旗,我猜是員工的來源國?

餐廳裡面的軟性飲料機是免費的,所以,垃圾飲料可以喝到飽。

一般辦公室樓下的餐廳,比較類似自助餐,讓員工自己打飯打菜。不過URL's總餐廳就是現場現做了,彈性很大,大致上現做的分成美式炸烤區,就是薯條漢堡之類的,還有中東式、華人式這些,我比較喜歡的是底下這個,號稱「Well Being」,也就是號稱比較健康的飲食。

yahoo restaurant

現做地中海式的義大利麵,食材都是現場選擇的,彈性很大,也很好吃。整體而言,我覺得這個員工餐廳,比台灣一般百貨公司的美食街還高級一些。

yahoo restaurant

但如果不是在總餐廳,就會淪落成這種樣子 XD

Ciao

餐廳外面還有戶外用餐區:

Yahoo! Campus

拿到外面吃,也很愜意。不過我們是去出差的,不是天天都能這麼愜意,光從辦公室走來這邊就要好久的時間。

IMG_7543

Yahoo! Campus

yahoo restaurant

美國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從超級垃圾食物到有機都可以擺在同一個地方。我有一天在總餐廳就看到有機食材配送業者來擺攤,生意還不錯,很多人填表登記。

出差回來,還是同一句話,在美國總公司上班跟在台灣分公司,「很不一樣!」。

標籤: , , ,



過去一年最熱門文章:
KIVA把錢借給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