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巴菲特選股神功 - 看漫畫學投資》


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在台灣一向很紅,我覺得從今年今周刊、商業周刊兩大財經周刊都前往巴菲特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股東會來看,巴菲特,或者他的投資心法,在台灣大概還會紅好幾年。

我因為工作特殊,心念如果稍稍一歪,容我大膽估計或許多少能夠影響大盤或者個股(漲跌幅0.0001%?),所以用稍微高一點的標準,「自己規定自己」不能持有、買賣任何個股(自己服務公司的股票及共同基金除外),但偏偏又要隨時了解股市與金融市場,工商、經濟、今周刊、商業周刊、Money+及Smart一樣都不能少,實在是挺「有趣」的一份工作。

巴菲特這麼紅,相關書籍也很多,我或多或少也要看一點。加上自己對圖像再現嚴肅文本(俗稱的 visual narration)也很有興趣,所以看到《巴菲特選股神功 - 看漫畫學投資》中巴菲特跟漫畫兩個字的時候,就馬上到博客來訂了一本。台灣這種題材嚴肅的漫畫一向欠缺,不管內容如何,先鼓勵一本再說。

書中以中國武俠漫畫的方法來呈現巴菲特的真經,創意十足,以小徒弟學武的方式,說明如何利用巴菲特的精神,加上共同作者洪瑞泰自創的一些新「招式」,可以逢凶化吉,避開一些地雷股,特別是經營團隊缺乏公司治理,倫理道德淪喪時,如何從簡單的幾個點(要運算就是了),看出可能的風險。針對好的股票或公司,也有一些招式可以算出比較好的買點,以免買高賣低,永遠追來追去。

個股如何投資的部分,我從一般的書籍、刊物上面看得不少了,反正我不能操作,只能隨便聽理專放屁買買基金然後看著它跌,所以收穫不是很多。反倒是地雷股的指標,因為自己不買個股,以前沒有了解這麼多「花招」,這次在書中以量化的方式呈現,加上漫畫輕鬆的筆觸,算是小小有些領悟,如果真的能夠從財報中大量抓鬼,提早讓投資人知道,應該可以拯救許多投資人。

可惜翻到最後,發現作者疑似留一手,引導讀者繼續報名付費的進階課程,更多公式請到進階課程中請教,但我想這不太影響書籍本身的完整度。另外一點就是書中妖女拿琵琶的姿勢有點不對,左手在上面把位時應該不是用拇指來支撐重量,而是虎口,否則拇指很快就快殘廢,也無法繼續害人了 XD

標籤: , ,



 Global Giving邊欄退休


去年底看到Global Giving的網路勸募競賽,貼了一下邊欄,感謝不認識的網友熱心參與,還募到了一點點錢。因為工作關係,需要保存邊欄當參考,所以特開一篇。原來的位置將換成 Kiva,也請各位讀者舊雨新知共襄盛舉。




原本要看左邊的牙,沒想到右邊的順便也有問題。醫生長輩兩邊都弄完之後笑著說,左邊也不能咬、右邊也不能咬,你中午不能吃東西了。沒有在怕的啦!

100_0843

便利商店所有看起來甜的軟的不用咬但有熱量的麻煩通通給我包起來,謝謝。一個小時過後:

100_0844

這樣沒有什麼不好啊,真的 XD

不過優酪乳拿錯了。拿到有椰果的,咬了幾下才想到不能咬東西 XD

-

看醫生的途中來回都搭所謂的阿福號,車廂很大、很乾淨,冷氣很強,也有LED的到站顯示器,實在令人驚豔!途中上下經過了三個火車站,看到逐漸都要能夠用悠遊卡了,大有巨大機器向前移動的感覺。

標籤: , ,



 被(所謂)假考部隊鎖定的科系賺翻了


我跑了幾年的教育與大專院校新聞,對於整個「升學產業」的運作大致上還算了解,最近幾年退居幕後的幕後,每到七月看到其他同業冒著豔陽酷暑依舊活躍在前線,從考場一直要寫到放榜,我就特別感到開心落寞。

最近0分讀大學的議題引起社會諸多討論,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只要有能力銜接大學課程的人,我們都應該尊重他繼續求學的意願。但能力明顯無法銜接大學課程,例如英文考幾分但就讀了標榜英文授課的科系,或者數學、物理零分要銜接工學院的微積分、工數、物理,學生面臨的挑戰就會比較大。不過人類潛力無窮,說不定也有人能夠在暑假兩個月把鴻溝補齊?以前正中書局出過很多這種勵志的故事,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各學校圖書館找。

台灣人評量一個大學或科系好壞通常用一個非常簡單的指標,就是最低錄取成績,這也是某種「民主投票」的表現,有人願意用某種成績讀某個學校的某個科系,我們都假設填志願卡的人已經很清楚自己的決定了。用高分去讀低分科系,還會被形容為「浪費成績」。如果一個學校的錄取成績一路成長,不一定是「辦學」變好,但就是會被視為「比較好」的學校。而且台灣很多學生填志願時都會參考前一年落點,所以前一年的錄取成績相當程度會影響第二年的成績。如果落點分析看到某一個學校科系都在很前面,那麼通常也會被考生認定為還算可以的學校。我迄今還是高中社團老師,看到學生、學校與家長對這一點的共識依然都很高,否則就不用落點分析了。

會影響一個學校錄取成績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都會、北部的學校即便辦學績效、資源較差一點,成績都可以比較高。其次是學校成立的時間,越老的成績越高。我深深覺得這十年才成立的大學比較倒楣,剛好接到最後一棒。至於「辦學績效」或學校資源,說實在影響的因素沒有那麼大。我去過很多新成立、偏僻但努力辦學的學校,成績永遠那麼低,但辦學的態度跟資源遠遠超過台北某些高分的私立大學(店)。

影響錄取成績的因素很多,操作最低錄取成績的花招也很多,特別是當初服務的媒體也舉辦「大學博覽會」,我幾乎整天都混在博覽會當中,看過不少控制錄取成績的招式。畢竟每一個科系都不會只收一個學生,所以只要找到一個更高分的學生進來,就能夠減少一個更低分的學生來拉低錄取成績。高分的學生越多,錄取成績就越高。至於高分的學生有沒有實際來就讀,單就提升最低錄取成績這一點來看,並不重要。不方便把所有花招都寫出來,不過在這些手段當中,一般人都熟知的就是高額獎學金,可以想像這些高分考生多麼「值錢」。當然,高分考生如果真的進來,可以假設他研究所或許也會考得不錯,二十年後社會成就也有機會高於其他學生(或許啦),未來對校譽也有幫助,多少又會影響三十年後的錄取成績。但我想大部分的學校用這樣的方法,都還是著眼於短期的錄取成績。

如果今天有一群人,他們指考的成績遠遠高於某一科系的最低錄取成績,卻又集中選填某一科系,可以想像那一個科系的最低錄取成績必然大幅提高。來不來讀真的不重要,反正我錄取成績今年已經提升了,我也不用發獎學金給這些學生。這些名額老實說只是少收一年學費而已,轉學考就可以補齊了。而且今年最低錄取成績被拉高之後,明年落點分析就會出現在前面,有什麼不好的?朱阿宅前輩寫了一篇相關的文章,質疑萬人假考是以一擋兩千,總共只有五、六人,看了實在令人遺憾,怎麼人數那麼少呢?說實在我若站在被指定學校或科系的立場來看,我還希望他們真的能夠人數多一點,最好集中在一個學校,每個科系都來填,若能將全校錄取成績平均提高100分最好,明年馬上就脫離落後群了,又沒花半毛錢,爽啊!

標籤: , ,



 Girl Effect




剛剛收到 Global Giving 的EDM,點去看 Girl Effect 網站,視覺(簡報)效果非常好。NPO的工作同仁或者簡報工作者可以參考。



Global Giving 也幫忙推 Girl Effect的方案,裡面的援助項目都不錯,甚至有「財務素養」的。我個人也是很贊同先援助女性,聽了尤努斯紀錄片之後,更是將 Kiva 放款集中在女性上,今天完成第30組放款了,有86的對象是女性。男性同胞,對不起了。

標籤: , , ,




前一陣子在電視上看到廣告,竟然台灣菸酒公司(不知道這樣要不要打警語?還是打一下好了,未滿十八歲請不要抽菸、喝酒、看本部落格,對身體都不好!)也有黑麥汁。

在德國俗稱小孩啤酒(Kinderbier)的黑麥汁我喝了十五年以上了,絕對比一般人喝的啤酒多,熱量一點都沒少,有肚子為證!在德國喝Vitamalz,回台灣喝崇德發的,這下有國產的,怎麼能夠不惠顧看看呢?

不過廣告看完之後去超商巡,發現竟然沒賣,起碼沒有放在別的黑麥汁旁邊,也沒有放在啤酒旁邊,那,會在哪裡呢?今天去便利商店還竟然在啤酒的附近看到了這款黑麥汁,不囉唆,台灣現在食品的替換率很高,今天有說不定改天就下架了,就跟書一樣,所以還是得先買下來再說。28元是比進口的便宜,但味道呢?

TaiwanMalz

我之前吃過紅麴香腸,對於那種味道還算熟悉,不過這款標榜紅麴的黑麥汁喝不太出來紅麴的味道,這算優點還是缺點我也不太清楚。

大致上個人覺得這款啤酒味挺重的,但欠缺那種濃厚的黑麥香,跟德國系統的黑麥汁不太一樣,感覺上不太好「落喉」,也就是說,如果要跟崇德發或者Vitamalz來比較,在不考慮價格的情況下,一時之間大概還不能推薦家人改喝這種台式的,下次去超市應該還是拿一手崇德發比較保險,也沒差那幾塊錢。不過如果一開始就是喝這種的,說不定改天喝德國的也會不習慣。

我猜公賣局賣這個,會不會是要當成啤酒替代品,「我今天要喝車、不能開酒了」(其實已經茫了才這樣說)「沒關係,那你喝這個,保證不會醉!」(但還是會胖的,相信我)。

---

7/28後記:因為家中不只有一個人在喝黑麥汁,所以昨晚又買了一瓶「測試」。很有趣的是,7-11的TTL紅麴黑麥汁有的放在啤酒旁邊,有的放在碳酸飲料旁邊,產品定位非常廣泛。結果習慣正統德國黑麥汁的家人喝了之後直皺眉,最直接的評語就是「不好喝」,不好喝的程度是不願意完全喝完,剩下半瓶依舊是我喝掉 XD

標籤: ,



 你找工作的條件是什麼?


中午吃飯時間巡了一下日本的alpha blogger,結果不知不覺找到了一個轉職的人力資源網站,十分有趣。

有在104人力銀行找工作的人大概都清楚那邊的邏輯,地區、產業、職務,小弟偶爾會看看高階的,那邊欄位也差不多,大致上都是從用人者角度出發,這樣當然很好,不過應徵者的角度會不會不同呢?

剛剛看到這個日本的轉職網站就很有趣,是啊,我想這些應該都是找工作的人會要求的東西,例如服裝自由、學歷不拘、股票選擇權、分紅制、每年休假120日以上、外資、歡迎40歲以上員工、員工以20歲為主等等(本人服務的公司以上都符合 ^^),不知道何時台灣的人力銀行可以把這樣人性化的搜尋功能提供給求職者?

不過那些選項裡面有些也不一定真的是「優點」,教育訓練有時候太多了,也是困擾啊~~XD

SNAG-0001

標籤: , ,



 精準有效置入部落客/記者的大絕招:Junket


感謝 BloggerAds 最近發起的一波議題(廣告)置入,許多有名的、曾經有名但衰退中的、沒有名的 Blogger 突然不約而同寫了一堆歌頌部落格被置入放廣告乃人生至高無上行為的文章,這世界上很少人會跟錢過不去,有錢能使鬼推磨,更何況部落客?不過這些文章中還是有一些似是而非或者邏輯謬誤論點,只要稍微有受過一點教育的,應該可以輕易判斷這些命題的真偽。我想,當一個人眼中只有錢的時候,跟他說道理是不通的,那麼乾脆來談看看記者或部落客怎麼樣最容易被置入,心甘情願地。

先看看在台灣小有名氣的 Engadget 其母公司 Weblogs Inc. 針對讀者的一段承諾。當然,現代文明社會,承諾與幽默經常只有一線之隔,所以我們只看字面上的意義就好。這段承諾是說:
Bloggers do not accept "junkets" from vendors. Junkets are free trips that PR firms and the companies they represent provide to journalists in the hopes of getting favorable reviews for their products. Our bloggers routinely get offers of first class tickets and four-star hotels at amazing destinations - we NEVER accept them! If we go to an industry event you can be sure that we've picked up the cost of the tickets and that we suffered in coach in order to maintain our integrity.
翻譯成沒有幽默感的中文,大致上是說咱公司Weblogs Inc 啊,不容許接受廠商的 Junket 。這所謂的 Junket 呢,就是公關公司及其代表的企業,希望採訪者多多為其產品美言幾句而提供的免費旅遊。咱們的部落客呢,可是常有機會接受旅遊勝地的頭等艙機票與四星級旅館招待的呢,但,我們從來不接受!(擊胸)為了確保我們的信譽,如果我們參加了產業活動,你可以確定我們絕對自己含淚承擔了所有的機票錢!

多感人呢,不是嗎?我每次看每次都覺得很感動。白白送上的招待旅遊,只要事後美言「分享」就能輕鬆擁有,誰會拒絕呢?這實在很難拒絕。特別是對於部落客。而且我看台灣一些比較知名的3C部落格媒體網站,也沒有拒絕免費機票與旅館的「痕跡」。

就我當記者的經驗而言, Junket 確實很誘人,除非剛好是旅遊線的記者,「什麼?怎麼又是香港/涵碧樓,拜託我今年已經去過6次了」,否則一般線的記者遇到這種採訪邀約,怎麼能夠拒絕呢?記者只要參加,幾乎100%曝光,雖然花錢,但非常有效,堪稱大絕招之一。對於非旅遊線的記者而言,有時候這種採訪旅遊也不容易拒絕,因為能夠付錢的公司通常不小,也就是說新聞重要性不會太低,如果你不去、媒體也不幫你付錢,最後就是「被漏」,或者在台北默默地改寫新聞稿,為了讀者知的權益,還是要去。假如硬要公司出錢負擔出差費,那除非是總統出訪美國,否則想都別想。

Junket的好處

這種位於外地的招待採訪,或者就說 Junket,有幾種好處。首先,採訪者(以前多數是記者,現在不少 Blogger)的時間完全被綁住,這段期間只寫一家的東西,幾乎沒有時間寫競爭對手的稿子,除非有代班人,否則競爭對手的活動就沒人參加了,感謝一些專業的部落客,只要看看他們接受招待(合作)期間的文章列表,就可以驗證這種排擠現象。對於記者而言,如果人在海外,以前沒有Skype,甚至要配稿要寫競爭對手或同業的意見都不容易。平面與部落客在旅程中可以隨採隨發,電視台除非真的大事,否則回去就剪成幾則或者一個專輯打發。我曾經在某次採訪的過程中不小心上了兩次頭版頭,導致電視台記者在遊玩的過程中被電視台臨時叫去租衛星、在當地發稿,但這種情形少見。

其次,拿人手短乃人之常情,人家招待你去外地旅遊,現在很多招待部落客的 Junket 甚至還有「車馬費」,你能不寫嗎?通常答應參加的同時就已經默認稿子會被處理了。如果參加了 Junket 之後不乖乖寫稿,除非真的夠屌,夠大牌,媒體夠響亮,否則下次絕對不讓你參加。這對於旅遊線的記者沒什麼,但一般線的記者,或者部落客,「損失」就很大了。還有,人家的好意,你再怎麼「平衡」,老實說都是騙自己的。

第三,Junket必然不能包山包海,每一個媒體都發,所以經常會變成公關「人情盤點」的工具,只有大媒體、友善的媒體可以去,小媒體或者不友善的,你就別來了。沒有被邀請的記者當然不會哭鬧,但是會在你們出國的時候,把你們寫臭寫死,看看你下一次是邀我不邀。我看過這種媒體,第二年當然對方就邀請他了,但現在媒體已經收了。

誰會提供免費旅遊?

台灣會提供免費旅遊的單位很多,從民間企業、政府到非營利組織都有,但大致上有些路線會固定邀請採訪者去外地旅遊,例如旅遊線。旅遊線的旅遊除了記者之外,還會有大量的旅遊寫手、名人、名作家,現在加上部落客,一點也不讓人驚訝。你如果看到某些名人、作家不約而同在相近的時間內寫去某地玩樂的文章,被招待的機率就很高。最令人驚訝的是媒體不寫稿的主管或者電視台不用採訪的主播也會去,純粹是讓人招待爽的,天生厚黑學傳人。真正旅遊線的記者反而無法「說走就走」,畢竟去你一次團五天八天的,有的媒體會以發稿量算你工作天數,去參加八天的團,扣掉周休二日,只發一個專輯算上班一天,還要請好幾天的假。你一年有幾天假呢?

當然,如果一個媒體很有自知,有良心,願意讓記者按照自己的意願採訪,並負擔全額費用,記者就不用參加這種招待旅遊了。至於部落客嘛,我「以前」認為部落客寫遊記都是自己、自主、自費旅遊的經驗,沒有什麼被漏的疑慮,也沒有人要你一個月寫多少篇。至於人家額外給你「合作經費」,都是以讀者僅存的信賴換來的。紐約時報的規範中也特別強調,不得接受任何旅遊招待,寫手也不行。人家這樣都可以辦媒體了,部落客卻撐不起一個部落格?我不相信。

汽車線也經常出國,幹嘛呢?試車。有很多車國內沒有進口,特別是新車,甚至還沒有公開上市的新車,所以安排記者出國,經常是德國,徜徉在湖光山色沒有速限的高速公路上(人家湖光山色的地方還是有高速公路,環評也是會過的),十分愜意。試車本身很好,當然媒體願意付錢,而非讓車商付錢就更好了。

台灣最近還有一種路線也經常招待出國,而且理由動機很牽強,就是藝文線。現在許多外國藝文團體都會亞洲巡迴,好一點的,在團體出發之前,就讓你去當地採訪表演團體,讓你回來製作「系列報導」。當然這種系列報導通常背後還有業務部介入,所以電視台拿了錢,那個記者真的是活生生被指派出去的,不去還不行。這種方式不可能每一台都買,所以剩下的記者就全部拉到亞洲巡迴的前一站或兩站,讓你採訪團員、彩排、花絮以及當地觀眾的反應。如果仔細看藝文新聞,就會發現記者經常出國採訪。團員、彩排、花絮不能等來了台灣才採訪嗎?當然可以。那為什麼要去韓國、日本呢?你說呢?

以前手機線也經常出國。國際手機大廠有錢得很,所以經常把活動辦在國外,不但招待旅遊,而且手機也讓你帶回家。其他科技線也會招待,有的是把活動辦在國外,我還參加過在麗星郵輪上舉辦的,活動就發生在船上,不得不去。有的則是「邀請」(含吃住機票這種邀請)你去看某個展覽,其實這本來都是媒體要付錢的,媒體不付錢,讓記者拿人手短,媒體不倒才怪。

紐約時報的採訪倫理守則上面也提到了運動線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美國那麼大,球隊東跑西跑的,我想在美國的運動線應該也有招待旅遊或者某種交通補貼。台灣有沒有我不知道,這條線我很陌生,不過我可以大聲的說,我們Yahoo!奇摩運動也有寫一份利益迴避原則,所有編輯、產品經理,除了個人採訪必要的入場證,不接受機票或旅遊招待、不拿免費門票也不帶人進場。

-

最後提一點岔題的東西,就是部落格觀察。雖然我覺得部落格觀察還是有很大改善的空間,但綜合排名這種東西本來就沒有什麼真正準的,世界上也沒有標準的公式。不過,有了部落格觀察,就給了偷懶的行銷人、公關人一個置入的排行榜,一個邀請 Junket 的參考名單,我想這絕非部落格觀察初衷,但我深刻認為是「敗壞風氣」的重要幫兇,害一些部落客最後被人家看輕、瞧不起,還因此沾沾自喜。「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大概就是這種情境。

標籤: , , , , , , ,




聯合報最近有一系列的「一個小動作,台灣會更好」的專題報導,切入點都很小,但內容很有趣,接近性也很高,主要是一些大家都知道不好,但礙於種種因素卻無法改掉的「國病」,例如把飲料與垃圾丟入他人機踏車籃子中、鞋櫃放外面或者踏上公共廁所的馬桶。

機踏車籃子中有垃圾在台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所以後來我的機車真的沒有裝籃子。不過儀表版底下還是有一個微小置物區,同樣也會被放垃圾,最後我只好「自己放滿垃圾」以杜絕他人垃圾。

踏上馬桶這又是一個看似微小,但參與比例很高的一個話題。台灣過去幾十年為了「迎向西方文明社會」,所以蹲式馬桶逐漸全面改成座式馬桶,現在公共場所幾乎很少蹲式馬桶了。但是有多少人敢直接坐上座式馬桶呢?

雅虎奇摩新聞有一個微小區塊叫做民調,其中有一個是時事民調,去年12月初我們針對這件事情也出過一次民調,緩和一下選舉的緊張情緒。因為匿名又不牽扯藍綠,我猜想讀者的反應都是相當接近真實的。

根據2萬多名(2萬多人的民調哦)Yahoo!奇摩新聞讀者的反應,將近60%的台灣人在使用公共座式馬桶時是採取某種蹲姿,大約40%是以半蹲在地面上,力求腿部不要接觸馬桶但又能準確命中,後果就是蘿蔔腿與靜脈屈張,如果從交叉分析來看,女性因為在外幾乎都會遇到這種座式馬桶,但大多時候只是小號,所以採取半蹲姿的時間並不久,有53%的女性表示會半蹲在地面上如廁,但男性通常只有大號時才會遭遇座式馬桶,除非便意正濃,欲罷不能,一陣暖意湧上心頭,否則半蹲應該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會這樣的男性只有14%。

taiwantoilet

至於會踩上馬桶的,只有17%,從交叉分析看,明顯男多餘女,沒辦法,男性的選擇不多,但還是有14%的女性會如此。這種方法具有一定的風險,現在很多高級的馬桶是固定在牆面上而非地上,如果不注意,可能整座馬桶砸到地面,屆時除了面臨受傷、賠償外,還可能會上蘋果日報,不可不慎。

雖然座式馬桶的初衷是要讓使用者坐上去,但很可惜的是,會坐上去的不到40%,算是相當失敗的規畫。而且真正敢義無反顧與民同樂直接坐上去的勇者,只有區區5%,另外33%雖然敢坐,但需要使用大量的衛生紙(浪費錢啊)、座墊(相當罕見哪)隔絕之後,才敢使用,如坐針氈。

說了這麼多,只是要顯示這在台灣確實是一個影響人數眾多,而且使用者行為多元分歧,並且急需改善的問題。而且這問題不純然直接換成蹲式馬桶就行。我猜很多建築師在規畫蹲式馬桶時完全沒有參考建築設計資料集成,更別說自己親身體驗,我自己就看過相當多蹲式馬桶可能讓使用者側面或者背面撞上牆壁。

聯合報今天報導的記者我看名字應該是女性,下筆也很女性角度,這相當可以理解,因為女性接觸座式馬桶的機率是男性的好幾倍,這也是一般男性建築師規畫廁所時常見的盲點,讓男女廁所面積一樣大,但男生可以用小便斗,小便斗面積小「換桌率」又高,所以頻寬較寬,但女廁所就是永遠排隊排隊排隊。座式馬桶感覺上是一個相當女性的議題,不過也因此忽略了男性的另外一個顧忌。

男生坐在座式馬桶時,不單只有大腿背面那塊其實髒了也真的不會怎樣的區域接觸馬桶。男性還有另外一個器官可能會接觸到馬桶,特別是那個器官的尺寸通常不會保持固定,更加增添麻煩。與大腿背面相較,那個器官就相當怕髒了,更何況接觸的部位是黏膜組織,你不知道會不會因此沾染各種病菌,然後蒙上不白之冤。我聽過很多人因為清理方便的因素,也要求男性「坐著」使用座式馬桶上小號,但我相信很多男人不是情感上做不到,而是生理上根本「放不下身段」,特別是只要稍微長得高一點點,用不著什麼「天賦異稟」,單純就是做不到。

所以我支持公共廁所多增設一點蹲式馬桶,既然民調統計結果,蹲式馬桶的比率最少應該在一半以上,如果馬桶數量多一點的大廁所,蹲式馬桶比率可以高達75%都沒關係,因為真的不是那麼多人會在公共廁所悠閒地坐著看報紙看雜誌,把公共廁所當成「Third place」,沒有一定非坐著不可。

標籤: , , , ,



 台灣人愛移民,現在是荷蘭


這世界上有很多訊息隱藏在細微的地方。分類廣告,訃聞、地方小報,都是找尋特殊訊息的好地方。最近我又發現一個,就是進修推廣的課表。

前一陣子從報紙夾報中看到某大學的進修推廣課當中,有荷蘭文的課程。我的認知中,荷蘭文就是某種在英語及德語之間的語言,讀書時當地方言為 Plattdüütsch低地德語),地方電視台很多脫口秀都有這種腔調,如果會低地德語,荷蘭文多少可以模模糊糊聽出一些東西。以早安來說,德文的 Guten Tag改成了荷蘭文的 Goeden Dag,差異實在不大。

但台灣有多少人需要荷蘭文呢?就觀光或文化實用性而言,我認為葡萄牙文還比荷蘭文實用,怎麼會突然開了荷蘭文班?

這間大學的推廣教育班還一口氣開了三班荷蘭文。結果仔細一看,課程內容還包含「移民考試」,備註欄說明移民家族需要面談。顯然現在移民荷蘭的人並不在少數,所以學校才會開班。

上網查了一下,找不到專門經營荷蘭移民的公司,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荷蘭大使館倒是有一篇關於移民荷蘭的文章。中國大陸人現在是無所不移民的,台灣人也一樣。

漢人的移民性格是很有趣的,住在新的土地,但永遠心懷故鄉,可以有兩種文化與土地認同而不相抵觸。不只一代如此,有的移民家庭會將風俗、語言一代又一代移植給下一代。多少「台灣人」早就取得國外護照,生活在異地數十年,但還是十分關心故鄉,甚至其在國外出生求學的下一代還會遠距批評住在台灣但心在對岸的人,有趣之至莫過於此。這種對於故鄉的情感,我在猶太人及漢人的身上看到最多,文化性格是流在血液裡面的,不會因為你出生在中國大陸或者台灣,認同共產黨、國民黨或民進黨而異,唯一的差別只有認同的對象與範圍而已。

許多移民是開餐廳的,好與壞之間差很多,壞的那種就是全桌咖啡色,不管你點什麼,整桌都是油油的,邊吃邊覺得老外好養,不小心探頭看到廚房結果發現是外國人在掌廚。但好的那種也十分驚人,美味的程度、裝潢的樣式,幾乎是整廠輸出。荷蘭阿姆斯特丹就有好些這種相當優秀的中國餐廳,而且就在港邊,鄰近風化區,很好找,也很能撫慰鄉愁。

台灣人移民荷蘭多一點之後,在風化區旁應該也有正統台菜餐廳,聽著台灣的流行音樂(感謝科技發展,下載就有),窗口看到故鄉的黃昏,一口一口吃著老闆的鄉愁。

標籤: ,



 Google 的 Secondlife 叫做 Lively?


網頁式虛擬世界來了。



不知道 Second life 的林登幣今天起會不會暴跌?會不會又有人在 Google Lively 裡面虛擬致富?當初在 Second Life 中已經建立分社、分公司、分校的單位,現在可能有得忙了。

標籤: , ,



 EMBA的蒼蠅與蛋糕


台灣的教育很有趣,國外的機制進了台灣就會變化。學測、基測當初的目的都跟現在的用途完全不一樣,沒關係,大家開心就好,天大地大台灣人最大。EMBA也是一樣。原本是讓「高階主管」累積多年經驗後,以非常高的視野來學習商業與管理知識,但在台灣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台灣開了幾年 Executive MBA,幾乎每個可以頒發碩士學位的學校都開,從頂尖的台大、政大,到學生國中畢業時基測平均分數不到150(甚至不到100)的技術學院都開。但台灣到底有多少有時間又有需求的「E」呢?

我偶爾看到一些履歷表,專科、技術學院畢業幾年,很有上進心,然後去讀私立EMBA,畢業時年齡還不滿30,年資不超過10年,拿到EMBA後的待遇比我出社會的起薪還低。有些私立學校也都還算不錯,但EMBA一收就是上百人,結果就收到這些連MBA門檻都不到的假 Executive 。假E無罪,他們其實當初應該去讀真正的MBA或者沒有學位的管理專班,而非浮濫的EMBA,但學校為了賺錢,就只好濫開 EMBA。到最後用人主管很尷尬,你既然已經讀完EMBA了,那幹嘛還來應徵我們小公司的初階工作呢?

讀 EMBA 除了來自課本與教師的知識外,當然還有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畢竟關係也是一門學問。商業社會本來就是這樣,否則參加扶輪社、獅子會的人必然會少一些。我最近才知道,扶輪社雖然持續在成長,但很多行業的人受到扶輪社職業限制規定,所以四處打聽有沒有扶輪社願意開放他們參加,顯然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早年許多商業勵志期刊上都刊登了不少「讀了EMBA一直被挖角」這樣的文章,更讓許多人把 EMBA 當成某種扶輪社、獅子會,我確實也認識很多人拿兩者互相比較,對於沒有讀過碩士或者大學(專科)讀得稍差的人而言,EMBA 附贈碩士學位,算一算還比較值得。

為了創造多元與「關係」的價值,或者讓選擇EMBA而捨棄扶輪社的人有回本的感覺,很多學校的 EMBA 會收一些不同領域的人,但未必真的都是現任或者以後有機會擔任 Executive 的人。現在周邊讀過 EMBA 的人越來越多,根據我目前淺薄的觀察,由於關係這件事情很重要,所以 Executive MBA 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學生。一種是生涯發展很好,而且持續發展的那種,閃閃發光,甜美誘人,基本上稱為「蛋糕」。蛋糕並不排斥蛋糕,畢竟每一種蛋糕的口味、外觀都不同,美好的事務放在一起,更能互相襯托出耀眼的光芒。

遺憾的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留,有蛋糕之處,必然也就有蒼蠅生存的空間。有一種 EMBA 學生就是蒼蠅。這些蒼蠅八面玲瓏,很會飛、很會鑽,但本身沒有什麼誘人之處,大多是靠動物直覺與生存本能在商業社會往來,關係就是他們的能力, Executive MBA 既然是一間精美的甜點舖,有本事的蒼蠅當然要飛進去沾一下。蛋糕被一、兩隻小蒼蠅沾一下或許不會怎麼樣,趕走就好了,但如果你是異常美味芳香耀眼的那一塊蛋糕,又不好好保護自己,等到被一堆蒼蠅沾上時,就不容易攆走了,對自己、對周邊的人都是困擾。

當然,誰是蛋糕、誰是蒼蠅,沒有一定的答案,有人以為自己是抹茶綠蛋糕,但在別人眼中卻是活生生的綠頭蒼蠅。

也因為最近身邊讀 EMBA 的人越來越多,自己僥倖年紀、年資、服務的公司與職務大致上都剛好符合大部分 EMBA 的最低門檻,不免要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去讀 EMBA,又或者要讀哪一間 EMBA。現在 EMBA 這麼多,不知道彼此之間的差異在哪裡,還是真的只要選最有名的就好?

但也因為周遭這種蛋糕旁邊的蒼蠅越來越多,心中也會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變成蒼蠅?或者以後趕不走蒼蠅?蒼蠅到處都有,當然只能勉勵自己不要去當那種蒼蠅了。

標籤:



 圖表風格的反伊拉克戰爭短片




圖表能拿來做啥呢?也可以拿來製作成反戰宣傳短片。

這是一隻名為 Costs of War 的短片,用類似 Pictogram 的風格,訴說戰爭有多花錢,美國政府每分每秒花了多少錢,又可以拿來買什麼。是的,就是台灣典型那種「營養午餐」的比對法。

不管花錢與否,戰爭都是不好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這是孫子教我們的事情,現在依舊合用。

標籤: , , ,



過去一年最熱門文章:
KIVA把錢借給全世界